据报道,《洛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》显示,4条地铁轨道交通、8条新型快速公交线路、10条公交专用道等已经被纳入《规划》范畴。
《规划》建议设置三横、三纵、两观光共八条新型快速公交线路,分别为道南路线、开元大道线、伊滨区线、瀛洲路线、珠江路线、新街线、滨河南、北线等,新型快速公交线路总长约112公里,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将达到9个。
道南路线:该线路是轨道交通的加密线,与轨道交通2、3、4号线均有换乘站。开元大道线:该线路是轨道交通的延伸线,加强洛龙科技园区与核心区的联系。伊滨区线:该线路是有轨电车线路中里程最长的线路,串联涧西片区、洛南新区和伊滨区,兼有轨道加密和延伸功能。
瀛洲路线:该线路是有轨电车线路中里程最短的线路,是轨道交通三号线的加密线,主要加强涧西片区与洛龙科技园区的联系。
珠江路线:该线路是轨道交通南北向的加密线,沿途与轨道交通1、2、3号线换乘,主要衔接涧西片区和大学城。
新街线:该线路是轨道交通的加密线,加强洛河南北联系,沿线串联老城历史文化街区、隋唐里坊区以及新区,与轨道交通1、3、4号线换乘。
滨河南、北线:沿洛河南北两岸,设置于河堤之上,串联沿线的景点和娱乐设施,以旅游观光功能为主,兼具城市客运功能。
2013年8月30日,洛阳地铁1号线、2号线建设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。开往古都的地铁,一直备受各界关注。昨日,记者从洛阳市规划局获悉,此次《规划》进一步明确了4条地铁线路,并建议对局部线路进行微调。
据介绍,此次规划沿用既有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,拟建设4条地铁,线网总长度102.6公里,车站数63个,其中换乘站8个。“轨道交通作为公共客运体系的骨干,将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40%以上。”
1号线:贯穿洛阳市老城区东西发展主轴,覆盖老城区东西向客流走廊,主要解决东西向交通轴线客流,加强洛北地区东西的联系。
2号线:贯穿洛阳市南北发展轴,覆盖城市北部、东南部主要客流走廊,联系洛阳市西工区、洛龙区、经济开发区,加强洛北老城区与洛南新城区的联系。
3号线:贯穿洛阳市老工业区和新开发区轴线,覆盖涧西老工业区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洛南新区东西主要客流走廊,联系洛阳市老工业区、高新技术和经济开发区,加强洛阳机场与老工业区、高新区以及洛南新城区的联系。
4号线:贯穿洛阳市南北发展轴,覆盖城市北部、南部主要客流走廊,衔联系洛阳市老城区、洛龙区,加强了洛北老城区与洛南新城区的联系。
据介绍,与此前公布线路相比,2号线有局部调整。原有规划中,位于2号线的洛阳龙门站、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站龙门大道站,都距离洛阳龙门站北站房较远,客流换乘距离过长,建议将其局部线位和车站移至洛阳龙门站北广场影响区内,并建议2号线建设先于3号线,通过2号线,将3个综合客运枢纽串联起来。
《规划》建议在中州路、王城大道、龙门大道、九都路、汉宫路、武汉路-景华路、解放路、南昌路-古城路、河洛路、开元大道-开拓大道等10个路段建成公交专用道143公里,以提高高峰时段的公交车辆时速和准点率。
据悉,按洛阳公交车辆合理规模预测,至2020年末,洛阳将购置公共车辆850标台,公交车辆规模达到4047标台,拥有量指标达到每万人14.2标台。按照车辆规模,2020年后各类公交场站用地规模不小于84.73万平方米,须建成投入使用的公交停车场站有17处,共58.69万平方米,公交首末站29个,共16.04万平方米。
洛阳市规划局的数据显示,目前,洛阳城区总面积1788.2万平方米,中心城区总人口158.38万,人均道路面积11.29平方米,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.23千米,市区机动车拥有量达37.2万辆,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194辆,已经进入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。与此同时,洛阳道路网络不合理,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、支路的比例为0:1:0.59:0.68,与合理比例0.5:1:1.5:3相比,快速路系统缺失,次干道和支路偏少,道路功能不明确,缺乏骨干道路系统,东西方向道路衔接不畅,南北方向通道不足,存在众多的断头路,并造成错位相交路口,严重影响了城区交通顺畅。
据介绍,未来洛阳内环、外环都将规划快速路,九都路与古城路、东公路、王城大道将共同升级为快速路,形成洛阳城区内部快速井字通道,同时,还将新建和续建北环快速路、西环快速路、东环快速路、南环快速路(腾飞路+高铁大道),形成“环形+井字”快速路网。
在此基础上,《规划》拟构建四横两纵两连接为主的结构性主干路布局,服务于片区之间快速通行。
四横:道北二路、中州路、开元大道、伊洛路+伊南纬二路;
两纵:设华山路+瀛洲路、定鼎路龙门大道;两连接:南昌路、解放路;
其他结构性主干道:机场路纱厂南路、启明北路白马寺路、伊洛大道、开拓大道;
《规划》建议,将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、支路的4级道路等级细分为14级。根据服务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将其分为14级,有助于解决洛阳市面临的主、次、支比例失调,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失控的局面。